甘露滴滴润南湖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2015-10-30  访问次数:605

( 记者 叶大军 刘富中 通讯员 郭 薇 陈三荣)提起南湖,心生敬仰。

94年前,在浙江嘉兴那浩淼荡漾的南湖上,13位中共一大代表满腔豪情,代表全国59名党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和第一个《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继而向着贫困宣战。

今天,在黄州区路口镇一个叫做南湖的村庄里,市中级人民法院等5个单位抽调党员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同村里的党员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

此湖非彼湖。当年“船灯耀宇南湖亮,马列指航北斗明”,如今“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

把好精准的“脉”

什么叫贫困?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界定,是“没有一件亚麻衬衫”。

黄冈市的界定,是2014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

10月15,黄州区路口镇南湖村村支书沙艳林向记者介绍开本村精准扶贫档案——五保户:12户,13人;低保贫困户:30户,122人;低保户:3户,7人;一般贫困户:40户,155人。

“一看房,二看牛和羊,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儿女上学堂。”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村第一书记杨有泉说,在南湖村,只要提起贫困户识别口诀,人人都能脱口而出。

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贫困人口数量,而且必须准确,这被称为今年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战役”。

2个多月来,杨友泉和市中心医院、联通黄冈分公司、太平洋保险黄冈分公司、黄冈福辉商贸有限公司等单位的5名党员,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既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又宣传贫困户的评选政策。

通过村“两委”、村民党员代表会“两会”审议,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统一管理。

“贫困户的认定,要经过‘三审两公示一公开’程序。村里谁最穷,老百姓最清楚。这个办法,能把最穷的人找出来。”杨友泉说,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扶贫工作组共甄别出南湖村贫困户85户、297人,并已完成建档立卡工作。

档案中,每一户的“穷根”都记录在册:因病、因灾、因事故,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简单直观,一目了然。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石松918来到南湖村,为找准了的穷根开出“药方”——

南湖村现有的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要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兜底救助萎缩型。

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收入可很快赶超本地平均水平;

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本地平均水平;

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残、智障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将其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

号准了脱贫致富的脉,精准扶贫的南湖村探索正在展开。

用好帮扶的“招”

10月中旬,南湖村成立了一个“新机构”——扶贫基金管理委员会,6.51万元基金全部来自责任单位干部职工的主动捐款:市中级人民法院2.85万元,市中心医院2万元,联通黄冈分公司1.66万元……

“这笔基金目前不算多,但甘露滴滴汇南湖,可解贫困户燃眉之急,可起到扶贫示范作用。”杨友泉说。

有关爱之心,就有了“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的招数便一个接一个地使了出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传授技能扶贫、保障兜底扶贫、平安创建扶贫……

能扶的“扶起来”,扶不起来的“保起来”,5个责任单位的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包保。在确定包保对象时,大家争先恐后——

黄冈福辉商贸有限公司“揽”下了低保户和低保贫困户;

市中级法院“抢”到了一、五、六组的8家贫困户;

太平洋保险黄冈分公司“争”到了二组的6家贫困户;

市中心医院“要”到了三、四组的4家贫困户;

联通黄冈分公司“夺”来了七、八组的8家贫困户……

5个责任单位扭成一股绳,发挥各自职能部门优势,在扶贫攻坚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平安村建设,送法到村,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协助村委会及时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调处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勤劳致富上来。

市中心医院组织医务人员进村义诊,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咨询,送来医疗技术、部分设备(器械)和药品,帮助提升村民的健康水平和村卫生站室的服务能力,探索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途径。

联通黄冈分公司担起“信息脱贫”重任,准备投资10万元,在南湖村建一座“村通基站”,提速当地通信,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目前正进行勘测设计……

百姓的期盼,扶贫的牵挂;百姓的难处;扶贫的去处;百姓的念想,扶贫的方向!

选好治贫的“本”

别看南湖村现在只有52亩养殖水面,其实很久以前,这儿是长江的滩涂。汛期,江水将辽阔的土地吞入腹中,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极不情愿地吐了出来;枯水季节,泥沼泽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再穷的人,也会有富贵的念想。

新中国成立后,南湖人在1.6平方公里的滩涂上,垦荒造田1219亩,种植水稻、小麦、棉花。

现在,全村1678人不是在人均0.72亩耕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外出打工;村里没企业,没第三产业,村集体的每年收入就是水面承包费1.5万元……

不信南湖的土地上只生长贫穷!

2012年,村里引进两位老板,流转耕地460亩,建起丰益和春华2个绿色基地,四、五十名农民既有土地流转费,又有在基地的务工收入。

凭着蔬菜大棚架起的希望,这批农民开始改变命运。

2013年,村里的党员林大力、沙宜黄分别流转耕地140亩,建起荣力葡萄桃枣采摘观光园、沙家洲葡萄园。

2个园虽然刚刚起步,眼下效益还不明显,而且前不久还靠扶贫工作队推销滞销葡萄880公斤,但给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一个启示: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唯一的钥匙——发展。

围绕发展这个治贫的根本,工作队和村“两委”制定出南湖村2016年年底前脱贫方案,其中包括十件实事——

实事一:引进一个企业。已与厦门一个老板洽谈,在南湖村兴办一座模具厂;

实事二:扩大一个葡萄园的规模。引进甜园苗木花卉有限公司,与沙宜黄联营,调优园区种植业结构,合作进行新产品和市场开发;

实事三:完善一个劳务合同。与村里2个蔬菜基地、2个果园场的老板签订合同,每处长年安排10-30个贫困农民务工;

实事四:改善一批基础设施。新增一座变压器,打造通村通组公路升级版;立项争取相关部门投资60万元,修一条600多米的排水渠;

实事五:帮助一批贫困家庭学生。争取武汉一家公司加入“雨露工程”,对南湖村初中以下的198名学生实行对口助学;

……

“迸翠流金湖映月,吐芳溢彩雨滋花。”当年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今天,鄂东南湖村的共产党人带领群众高擎精准脱贫的火炬,信心百倍,步履铿锵!

编辑:mxm
文章出处: 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