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力四化” 打响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
(张瑾、陈傲)今年5月份以来,黄冈两级法院牢牢坚持“四力”齐发,扎实推动执行工作“四化”建设,阶段性成效初显。6-10月,共执结案件2784件,环比上升30.5%,执行到位金额1.75亿元,到位率38%。
凝神聚力 推动执行工作协同化
争取支持联合给力。坚持每月向党委汇报执行工作情况,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支持。市委政法委拟于本月牵头公安、检察、住建、国土、工商、银行等44部门联合会签执行惩戒备忘录,建立“党委领导、法院为主、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工作机制。聘请基层网格干部为执行协理员,将联动执行延伸到村一级,发挥多方作用参与支持执行,形成社会合力。红安法院一起历时7年的房屋买卖纠纷案,在两级党委政法委和上下级法院配合下终于执结。
层层加压上下同力。组织召开部署动员会,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目标任务,与各基层法院院长分别签订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成立工作专班,对各法院执行工作进行督导,定期召开督办推进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天天有督查、周周有督办、月月有通报”。对于疑难、复杂案件,实行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时限、包执结的“四定一包”责任制,强力推进执行工作。
区域协作向外借力。黄冈中院牵头发起并建立了涉三省四地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司法协作新机制,与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安庆三地中院联合签署了《关于加强区域司法协作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框架协议》,明确了四地法院执行事项委托及异地执行协助工作等,建立了三省四地法院信息共享、高度联动的协作执行机制。
精准发力 推动执行工作规范化
狠抓执行案款的规范管理,打响执行案款专项清理“第一枪”。全市法院按照“底数清、原因明”的原则逐笔逐案建立电子台账;直面案款发还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案款“应清尽清、应发尽发”。对无法联系当事人的,采取发布公告、实地调查、委托协助查找等方式,逐一进行通知;对穷尽手段无法联系、当事人拒领或者放弃等案件,严格认定程序,经过法定期限仍不能发还的,按层级报请提存审批。截止10月底,共清理执行案款412笔,总金额13067万元,已经(或部分)发放325笔,发放金额9194万元,登录执行款管理系统412笔,排在全省前列。
推进执行案件的分类管理,按照专业类型、程序阶段以及执行内容等标准,对有、无财产案件和在执的、终结本次程序案件进行分类管理。对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探索建立终本案件的动态管理机制及退出后的恢复机制。
加强案件信息的集中管理,积极运用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邀请工程师、技术人员对全市法院执行局和立案庭、审管办、信息中心培训230人次。规范、准确、及时的录入每一个执行案件,共录入1534件。对案件执行的收、执、结等流程分为30多个节点进行网上动态监控、实时管理,有效助推执行案件办理效率和监督效果。
持续加力 推进执行工作信息化
先后到鄂州以及安徽的六安、江苏的睢宁、福建的罗源等法院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大执行信息化建设力度。市中院投入3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的执行指挥中心,面积达400平方米,全面整合执行案件管理、网络查控、信息公开、协调指挥、快速反应、监督管理等功能,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执行格局。大力推进执行网络查控,协调银行、土地、房产、网格、社保、民政等部门行业纳入“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和信用惩戒系统,网络查冻资金1.5亿元。
深入推进“互联网+法治”工程,通过“双微一网一端”等新媒体,以及电视台、电子屏、街道横幅、宣传手册等传统媒介,积极宣传执行法律知识、工作进展和成效,为基本解决执行难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法治环境。选取一批正反两方面典型执行案例进行释法析理,邀请代表、委员、律师、当事人接受采访,共制作5期电视专题节目。针对信息化在经济落后和农村地区客观受限的实际,创新完善传统工作手段,利用流动宣传车、“村村响”等曝光黑名单,与信息化形成了有益补充,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人民法院报》头版报道麻城法院的执行工作经验。市中院被最高院表彰为司法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尽心尽力 推动执行工作长效化
扎实开展执行专项行动。全力开展党委政府反映强烈、计生部门依法申请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共执结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293件,执行到位金额1890万元。深入开展涉房地产开发专项执行行动,共执结涉房地产案件217件,执行到位金额4.82亿元。加大拒执犯罪打击力度,拘留102人,罚款78人,移送追究拒执罪6人次。
切实强化执行信访办理。认真贯彻落实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成立执行申诉信访办公室,设立执行申诉信访窗口,将执行审查类信访纳入法律程序处理,依法化解执行信访,共执结或化解执行信访案件79件。妥善办理了省委巡视组交办的申请人张某某等4人与被执行人鄂州某物流公司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执行案,引导当事人将上访转变成申请执行复议,有效避免当事人四处缠访闹访。
积极探索执行救助机制。与市民政局反复协商,在法官协会下设执行救助办公室,设立执行救助专项基金,通过申请财政拨款、倡导社会捐助、执行暂存利息等方式依法依纪筹措资金,为生活困难、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主动提供救助,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加强救助程序节点监管,完善执行救助制度,确保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在刀刃上。